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师资队伍师资风采

寻找自我的风景——记青年画家张琼辉

作者:易建芳时间:2016-12-05

寻找自我的风景

——记青年画家张琼辉

 

英国著名的美术理论家贡布里希曾在《艺术与错觉》这本书中谈到,在每一个艺术家创作时,都面临着已有图式的问题:每一个面对向日葵的艺术家,都无法忘记梵高留下的深深烙印。对于熟悉西方艺术历史的画家来说,你可能发现面前的风景是莫奈式的、梵高式,而对于熟悉中国艺术历史的艺术家来说,同样可能发现面前的风景也属于某一位古代的艺术大师。尤其当我们身处今天,通过互联网,我们能观看到的被创造出来的风景样式之多,超过任何一位古代艺术家毕生所见。在某种程度上,对一个艺术家来说,见过的风景越多,就越是一种障碍,就越是一种束缚,你唯有挣脱这些束缚,才能自由前行。

对于张琼辉来说,我想问题同样存在,不说远了,就在他的身边,有那么多出色的师友都在画这片熟悉的风景——有已成大家的陈和西老师,有既古典又现代的刘杰明老师,还有许多的后起之秀,大家都在寻找一种新的视觉样式来重新诠释这片灵秀的土地。在这样一个时代,在这样一个环境中,一个画风景的艺术家如果没有寻找到属于“自我”的风景,就无处安放自己的梦想。

已经被验证的通往成功的方法至少有两条,一条是走向观念,将熟悉的风景变为自己观念的容器,例如艺术家洪磊,通过将熟悉的中国园林变得血色迷离,创造了自己的观念风景。另一条是通过大量的写生训练,寻找属于自己的造型语言,例如湖南艺术家最近开始熟悉的肖育。张琼辉走的是后一条路线。在他的作品里,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比较清晰的线索,这条线索是从写实向意象的迈进,从“无我”向“自我”的转化。

不过,就算是较早期的写实性较强的作品,也可以看出作者并不甘心于自然的风景,例如,早在2004年的作品《湖南秋色》中,作者在画面中有意地增强了构成意识,秋天的田野用丰富明快的灰色块面组成,占据画面的绝大部分,画面的上部是用刮刀抹上的蓝山与蓝天。2004年的《湘南民居》中,建筑同样具有强烈的构成意识。可是这个时期的作品,总给人似曾相识之感,它让你一不小心想到塞尚、想到马尔蒂斯······这尚属于“他者”的风景。

近年来,张琼辉对风景写生的探索一直在持久进行,虽然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会发现什么样的风景,但求变的意志一直很坚定。迷茫、探索、重复、肯定、否定····直到2009年,张琼辉的作品中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倾向。借助于水,张琼辉寻找到了突破点。2009年《忆境之水韵》、2010年《雨夜古镇》,作者开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景。在雨中、在水中,自然界的风景被打散,被重构,水稀释了原来固化的物象,幽艳的蓝色调,也使得作品带着强烈的诉说欲望。从这时期开始,张琼辉早先作品中紧实的边缘、坚固的形态被打散了,一种柔软、灵秀的品质逐渐出现在张琼辉的作品中,不过这一时期的作品还在试验期,虽然有所改变,却还不够成熟。

我见到张琼辉的次数不算多,每次见面,他都留给我积极、乐观、努力的印象。我不知道,在他繁忙的工作之余,是怎样坚持下来画画的。又过去五年的时间,2015年,他笔下的风景又出现了新的变化。这一次的风景,比前几次更自在,更柔软,更灵秀。《门前丝瓜》中,厚重的肌理与飘逸的笔触互为补充,朦胧的形体在画面中起起落落,留下耐人寻味的空白。《水印象·自由1》中,倒影中的绿树与自在浮游的小鱼···回顾张琼辉近十年的创作,他从自然的风景中走来,从大师的滋养中走来,他终将探索到的自我的风景,是消除心中障碍、悠然自在的。我想,《水印象·自由》作品系列在某种程度上也暗示着他的创作可能会进入新的高度——自由的风景。